English

上帝在自己手中

2000-1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丁启 我有话说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向命运的极限挑战的一段触目惊心的经历。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使我再次认识了人在不幸残疾之后,创造新的生命意义的潜能与成就。

我们应当感谢作者琼妮·厄尔克森女士把这段令人感悟的经历写出来;感谢几乎与作者有着同样命运和挑战精神的译者张栩先生把这本书翻译出来;感谢华夏出版社把这样一本好书出版出来。我相信,这本充满生命激情的书将在我国、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帮助残疾人和一切在人生道路上受挫的人自强不息,依靠自己不懈的奋斗,度过那段“丑小鸭”的日子,成为美丽的天鹅。当然,它对中美文化的深层交流也富有意义。我想说,这是真正在精神上、心灵上相互激励上进的那种文化交流。为了这,我向琼妮女士、张栩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本书没有一点矫饰、造作、虚假。看得出,作者纯净得一点也不会装模作样。这里有的只是坦诚的关怀,合乎逻辑的情绪跌宕,严格的自我拷问。它真实而生动地、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那样再现了一位喜爱运动、刚刚进入花季、刚刚走进生活就遭遇几乎致命的不幸,成为重度残疾人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一开始就把人抓住了,使你一直揪着心跟着主人公走,在海水里挣扎,在史赛克支架上历练,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搏斗,在康复治疗中承受情感的巨大冲击与压力。她哭过,闹过,惶惑过,沮丧过,灰心过,怀疑过,绝望过,埋怨过,试图死过。几次走到危难的极限又挣脱出来,构成了一幅与命运殊死抗争的画卷,重塑生命的画卷,精神升华的画卷。

作者确信那股刚毅的力量来自上帝。我们知道,其实,那正是作者自己源于求生愿望而后生的力量。读了这书让人感悟到,人是什么?人就是上帝。人对人世间真善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不懈地追求,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人类真善美的聚集。《上帝在哪里》,这个书名起得好,上帝就在这样的人们这里。

一个人残疾了才会感到当今人类社会缺少一种兼容的文明。比如,传统社会的一切都是为健全人准备的,而不是既为健全人也为残疾人准备的。———所以这个社会需要重新设计与改造。而且,这个社会只接受习以为常的认知方式而不接受特殊的认知方式。比如,本书作者在美国那样一个发达的社会仍然感到有些人并不能用平常心态对待坐轮椅的人。以为对健全人来说,“这有些低下”,甚至认为“身体残疾了,精神也是贪乏的”。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是一种社会的“残疾”。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个成员。应当允许多样化。轮椅是什么?轮椅是人在另一种情况下长出来的一双腿。有了这双腿和无障碍通道,一样能走来走去,走上走下。各种认知方式活动方式都应该在社会领取该得的一份而不是有点异样就受歧视。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方式。琼妮女士、张栩先生以及许多杰出的残疾人,以自己向极限挑战的业绩证明了这种歧视与偏见的荒谬。

中国有一位残疾姑娘曾经这样说过,“因为残疾,所以格外热爱生活;因为需要帮助,所以格外乐于助人;因为死过一回,所以格外珍惜生命。”琼妮女士、张栩先生就都是这样优秀的残疾人。让我们从优秀残疾人身上汲取力量,借助这个力量,会同各方,医治社会的残疾,让人类社会更兼容、更文明、更富有人道情怀。

祝愿天下的残疾人、在生活中遇挫的人,以琼妮女士、张栩先生为榜样,在创造新的生命意义上取得成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